陽光灑進澄澈的潖江,白鷺身上的羽毛與青綠的河水相映,時而潛水覓食,時而振翅高飛,激起一層層漣漪。水清岸綠景美生態畫卷在潖江上游的水頭鎮徐徐展開。
近年來,佛岡縣水頭鎮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有效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切實提升全鎮河道生態環境質量,因地制宜建設碧道,實現林網、水網、路網“三網”融合,生態效益加速釋放,成為佛岡縣全面推行河長制、萬里碧道建設和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治水成果集中展示點。
多元融合實現碧道共建共享
水頭鎮7.2公里的鄉野碧道,如同一條藍色綢帶,以水為媒將蓮瑤村、新聯村等鄉村串珠成鏈,在鄉村間悠然舒展,為這座鄉間小鎮增添了生態活力。
潖江河堤上,新建成的碧道網把水頭鎮多個行政村連通起來。碧道不但配備有自行車道、機動車道以及步行道,還有蓮瑤文化公園、堤頂街頭公園、斷橋花堤濱水公園,以及長廊文化驛站、村民服務中心和停車場等服務設施。
2021年,省紀委監委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入駐水頭鎮,在對口幫扶五年規劃中,重點打造潖江兩岸風景帶。不到兩年時間,潖江水頭段河堤上原本粗糙生長的鄉村道路搖身一變,拓寬了路基,鋪上了柏油,劃出了跑道,裝好了防護欄,成為集高標準道路、防洪、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潖江兩岸風景帶。
今年碧道上的新聯段小微濕地獲評廣東首批小微濕地示范點。“潖江濕地生態保護成果不只是一個鎮、一個部門的事務,而是各方力量、資源共匯的結晶。”水頭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吹著鄉村振興春風,水頭鎮統籌生態建設、鄉村振興、防洪排澇等各方面資金,建設碧道網基礎設施的同時,也在日益美化潖江兩岸的生態環境。
多元融合,實現綜合共建治理。突出生態優先、實用優先,實現“碧道+綠道”“碧道+濕地”“碧道+鄉村振興”“碧道+潖江水生環境綜合治理”等多元融合,統籌治水治岸治城,隨著鄉村治水成效加速釋放,水頭鎮濱水空間愈加舒適,更多村民可以共享治水成果,助推碧道發揮多重效益。
協同發力,強化共建共治。集多部門力量共建碧道,推進碧道沿線三線整治及濱水道路更新改造,將碧道建設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堅持尊重原貌、保護開發,碧道上種了三個主題段綠植,“宮粉盈盈報春來”段、小葉紫薇“紫薇紛紛綻盛夏”段、大腹木棉“木棉翩翩語秋至”,營造一年四季有景可賞、繁華不斷的植物景觀空間,因地制宜做到了林網、水網、路網“三網”融合。
落實河長工作 做好“治水”文章
碧道之外,放眼整個水頭鎮都在做好“治水”文章,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水頭鎮位于潖江上游,鎮如其名“水的源頭”,該鎮水生環境綜合治理保護的重要性于全縣來說不言而喻。
在“治水”工程上,水頭分兩步走。一邊實施鄉村振興圩鎮管網提升工程,在潖江南岸新建污水主管3.3公里,新建預制砼污水檢查井83座,對鎮區范圍內進行雨污分流,改善農村水生態環境質量。另一邊展開水頭鎮防洪排澇工程,清淤及拓寬王田坑水頭中學段溝渠,新增生態砌塊護岸擋墻;改造潖江水頭鎮村莊上游段、紅蘋果工業園區段箱涵,提升鎮域防洪排澇標準。
水頭鎮內流域河流長度共計42.9公里,水頭鎮多措并舉加強河道管護力度,圍繞“水清、河暢、岸綠”的生態目標,進一步強化水環境治理舉措,全面提升全鎮水生態環境總體質量,不斷刷新河道新顏值。
將河長制工作當做長期重點任務來抓,全面壓實河長作為水環境綜合整治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推動鎮村兩級河長靠前指揮、主動謀劃,嚴格按照河長制巡查制度,開展轄區水環境巡查工作,重點巡查河道衛生、河岸綠化、生態環境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
水頭加強宣傳和巡河工作,定期開展“清漂”行動,核查鎮內非法占用河道岸線、違法建筑、違規種植大棚等“四亂”情況。2023年截至目前全鎮村河長巡河共1153次,有效次數累計1125次,其中鎮級河長有效巡河329次,村級有效巡河796次,河段巡查覆蓋率為100%。
水利部門每年投入30.3萬元管護資金,著力推進河湖環境持續改善。開展水頭鎮村環衛一體化項目,聘請環衛公司保潔員進行河道專項管護,通過每日不間斷巡查,配合河長、鎮村干部、網格員及時發現并制止破壞河湖水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河湖水域漂浮物的清理。
鎮、村二級河長使用“廣東智慧河長”平臺巡河次數均達到了上級規定的要求。今年以來,河長巡河發現問題27個,完成處理27個,處理及時率100%,未出現群眾反映問題。
結合水頭鎮每月開展的全民清潔日,充分發動黨員志愿者、群眾參與,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定期組織開展全鎮范圍內的水面漂浮物和垃圾集中清理,營造共建共治、共同保護河湖水的氛圍。輔以星級文明戶的評選活動,鼓勵全民投身到河道清潔行動中。
悠悠潖江水,見證著水頭流域各處水環境之變。隨著水生態保護成果紅利持續釋放之下,水頭鎮乃至佛岡縣“河水清清、白鷺飛翔”的畫面重現,“望山看水、記住鄉愁”的思緒延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