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函〔2021〕46號
清遠市民政局關于市政協七屆五次會議
第20210228號提案答復的函
民革清遠市基層委員會:
《關于持續加強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組織建設的建議》(第20210228號)收悉。經研究,我局現就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格局。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決策部署,切實維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合法權益,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綜合運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兒童保護等政策措施,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結合我市實際,我局聯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婦兒工委、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等十部門于2020年11月印發《清遠市人民政府關于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其工作目標是加快形成家庭盡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我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分類保障制度建設工作,全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體系、監護制度和福利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成長環境更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
(二)加強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建設。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是兒童工作的重要平臺和服務載體之一,為全面提升兒童保護服務水平,我市通過規范機構設置、明確機構職責等方式,推動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升級。一是要求各地加強機構建設并規范名稱,對已設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盡快更名,去掉“流浪”兩字;要求縣級民政部門已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和尚未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明確救助管理站、兒童福利機構等具體機構承擔的工作。二是進一步明確機構職責,要求各地對照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職責建立健全機構服務功能,組織開展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相關工作;規范轉型后機構日常管理,完善機構設施,面向流浪乞討、失學輟學、留守流動、監護缺失等困境未成年人直接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教育矯治、監護指導、幫扶轉介等服務,同時承擔困境未成年人臨時監護管理責任,以及協助公安機關打擊拐賣未成年人等犯罪行為。
目前市直及八個縣(市、區)均已掛牌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佛岡縣作為廣東省民政廳四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能力建設試點之一,成功探索以民政局為中心,以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為支撐,橫向聯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縱向指導鎮兒童督導員和村(居)兒童主任,環向發動社會組織和愛心企業的力量為困境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多維度的援助支持,為重大安全困境的兒童提供臨時照料保障,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長效機制,在縣級基本形成集預防、救助、評估、安置為一體的規范化服務,打造“家庭盡責為基礎、社會服務為補充、政府兜底為導向”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平臺,營造社會公眾“愛幼助幼”氛圍。
(三)切實提升未成年人工作服務隊伍水平。為進一步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加強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建設工作要求,我局每年舉辦全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培訓,參加人員為各縣(市、區)民政局負責兒童工作的股室負責同志、各鎮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通過培訓,我市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對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清遠市留守兒童關愛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體系建設工作將改變之前落后被動的局面,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良好氛圍。
(四)我市社會組織、雙百社工積極參與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市級登記在冊社會組織452個,建立廣東社工“雙百計劃”鎮(街)社工服務站33個,我局指導各有關社會組織和各雙百社工站要充分發揮其立足鎮街、深入村居、群眾信任、資源鏈接的優勢,結合各鎮(街)的特點,多措并舉,助力城鄉社區未成年人順利學習與健康成長。一是常態化開展關愛困境兒童志愿服務活動。各有關社會組織和各社工站根據《2019年清遠市民政局“逢8出發”志愿服務活動方案》的相關要求,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城鄉村居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具體情況,開展專業志愿服務活動,積極鏈接資源,為留守困境兒童送上送上關愛,用關懷和愛心幫助他們重拾生活信心。二是專業化開展未成年人心理輔導,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各有關社會組織、雙百社工通過入戶走訪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困境兒童或留守兒童會對其建立檔案,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技巧提供個性化服務,幫助困境兒童或留守兒童排解心理壓力。
(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幫扶活動。為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關愛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精準度,我局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幫扶活動,聯合市慈善總會就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幫扶活動開展慈善公開募捐,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一系列幫扶活動籌集資金,保障幫扶活動的順利開展。此外,我局積極引導專注青少年和兒童服務領域的社工機構和志愿組織有序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如清遠市征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積極主動關注困境兒童救助,多次入戶了解和關心連州困境兒童生活健康和教育問題。
(六)有序引導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社會工作組織的發展,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社會工作多元化發展。培育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社會工作機構、志愿服務組織,推進我市未成年人保護救助工作的發展。依托縣(市、區)民政局、鄉鎮(街道)社工站站點,探索設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服務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培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的志愿服務隊,開展豐富多彩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活動。
(七)切實加強政治方向引領,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組織建設規范化發展。認真落實有關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組織注冊登記,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履行好民政對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服務組織的行政管理職責,推動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服務機構的規范化發展。
(八)落實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營造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的濃厚氛圍,整合社會資源、凝聚社會力量,以實際行動助力全市未成年保護宣傳工作。我局積極開展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活動,充分利用現有平臺及資源對全市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開展多種形式的關愛活動,對留守、困境兒童進行了品格教育、慰問探訪、未保法普及及傳統節日普及教育,對家長及其監護人員進行了未保法普及及親職能力技能的培訓。至目前我局關愛活動達500多人次。一是5月14日在清新區特殊教育學校舉行“優良品格來相伴,健康快樂助成長”的公益課堂,在增加了孩子們自信的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簡單的快樂。也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了堅強、學會了交往、學會了理解。二是5月28日、6月12日分別在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南方公司廣東金融學院清遠校區項目部、瀝頭社區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宣講進工地、進家庭活動,通過此次宣講活動,向廣大群眾普及了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知識,提高了大家抓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意識,力促在全社會營造共同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濃厚氛圍,攜手守護祖國的未來,托起民族的希望。三是6月10日、6月11日分別在青聯社區、洲心社區開展“慰問暖人間,關懷入童心”慰問探訪活動,不僅給留守、困境兒童帶來了物質上的關懷,更送上了精神上的鼓勵,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關愛,從而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扶貧愛幼、關愛他人的傳統美德,并在社區內營造了關心、關愛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四是6月13日在清新區黃國泉武術館舉辦“濃情端午,樂享民俗”端午游園會,為未成年人提前送上節日的祝福,增加了社區未成年人對傳統節日的知識,讓未成年人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一起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營造了溫馨、濃情的社區氛圍。五是5月19日在源潭鎮中心小學舉行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講座,進一步促進了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樹立了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了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一是建立協調機制。推動市本級及各縣級人民政府按要求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成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各級民政部門承擔協調機制具體工作,明確相關內設機構或專門人員,負責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二是健全完善縣(區)級未保機構功能。繼續督促各地健全完善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功能,充分發揮機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作用。三是指導建立鎮(街)級未保機構。指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或者依托已有機構和場地、人員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平臺,指定專門人員辦理未成年人保護相關事務。指導村(居)民委員會設立專人專崗或者指定一名“兩委”成員,專門負責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通過設立社工等專業崗位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力量。依托政策宣講進村居等活動,廣泛宣傳貫徹“兩法”,加強政策法規培訓。
(二)繼續完善留守兒童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關愛體系,大力加強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一是繼續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強化監護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責任,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失學輟學、無戶口兒童戶籍等問題。二是持續深化百家社會組織走近留守和困境兒童“牽手行動”,支持引導專業社會力量提供“一對一”精準關愛服務。三是繼續完善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相關制度建設,大力加強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保障工作。
(三)加強兒童工作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兒童福利系統機關干部隊伍、基層服務隊伍建設,提高專職化水平。繼續加強兒童福利政策、收養登記、救助保護等業務培訓,落實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全員培訓,結合“社工雙百工程”加強兒童社會工作統籌服務,提高綜合能力素質和專業化服務水平。二是加強關于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領域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領域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在崗位設置、教育培訓、薪酬待遇、激勵保障等相關支持性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領域社工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拓展多渠道培訓路徑,加強對社工從業人員和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培訓,提升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務水平。
(四)打造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貫穿未成年人優先、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原則,打造以為未成人為本,家庭為重,社區支持,社會參與的聯合公益模式,為未成年人搭建社會支持網絡,提供可持續性的社會支持體系。目前,清城區正在搭建起未成年人的支持和關愛網絡,如清城區關愛聯盟、清城區婦聯兒童發展專家庫等,發揮各自功能和特色,支持和關愛困境和留守兒童。
清遠市民政局
202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