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星樓村村貌(橋頭鎮文化站供圖)
會星樓村,位于橋頭鎮北部,距鎮政府約5千米。該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2021年1月,會星樓村被評定為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
會星樓,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房屋約300多間,是橋頭鎮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其整體結構呈“福”字形,主樓是典型的四點金客家圍樓。主樓的東、南、 西、北各設1個碉樓,而四周的墻體則用房屋圍成,與里面的石階、住房構成一個“田”字。碉樓前北面開三道大門,大門口拓4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所,東、西兩邊用房屋圍起,北邊砌一道照墻,東、西各開兩道閘門以便進出。里面的石階道、中心大門口的拜臺及北面的照墻剛好形成一個“口”字和一個“一”字。
會星樓(橋頭鎮文化站供圖)
主樓外面的東門連著一條長約50米的石階,石階北面建有一排坐北向南的房屋。石階南面建有三排房屋,由兩條約長30米的石階隔開,中間一排房屋的門東、西相通,東排房屋的門向西開,西排房屋的門向東開,恰好組成一個“示”字,與主樓剛好組成一個“福”字。西排房屋是學習的地方,為古時設的黌宮(書房),處于最外面,意思是通過刻苦學習才能“脫穎而出”。
潭峰寺,位于會星樓村的西面,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歷時19年建成,清康熙十一年(1672 )擴建。該寺是一座回廊式庭院建筑,石磚木結構,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均為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現保存尚好。正門門額鑲一橫匾,上刻“潭峰寺”,門檐前柱梁上刻有花草浮雕圖案。大門兩側各鑲有一方石灰巖石碑,右邊石碑刻“迥龍山潭峰寺碑記”,全文700多字,記載了潭峰寺的起源;左邊石碑刻“潭峰寺百祖燈碑記”,記載了潭峰寺的發展歷史。
潭峰寺全景(橋頭鎮文化站供圖)
潭峰寺內景(橋頭鎮文化站供圖)
民國時期,潭峰寺曾設為八保小學,也是英東中學舊址,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被稱為“革命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