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陽山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80.5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了202倍;人均收入增長了74.7倍。”18日,在陽山縣“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主題發布會上,陽山縣委書記余國平圍繞工業經濟、農業經濟、旅游產業、綠色發展、城鄉面貌、社會事業等方面,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陽山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
會上,余國平與陽山縣縣長廖敬華分別回答了新聞媒體的提問。
大力實施農業“3個三工程” 打造對接灣區新高地
余國平介紹說,改革開放后,陽山地區的農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陽山大力實施農業“3個三工程”,初步構建了“3+X”特色優質農業產業體系,其中,“3”指的是蔬菜、水果、陽山雞,“X”則為茶葉、油茶、南藥、花卉、優質稻、水產等。2018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97.94萬畝,建成供港澳出口備案基地8個。溫氏陽山分公司、魚水態保西洋菜專業合作社入選首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公示名單。201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為55.95億元,比1952年的5071萬元增長了10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5998元,比1980年的161元增長了98倍。
“陽山雖然地處粵北地區,但從時空概念來說,我們緊鄰大灣區。”余國平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將以全域推進土地整治整合為基礎,以建設大灣區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通過實施農業“3個三工程”,推進蔬菜、水果、茶葉、優質稻等優勢產業的規模化種植,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優勢產業格局。對接大灣區城市品質生活新需求,進一步擦亮“陽山淮山”“陽山西洋菜”“陽山雞”等區域公共品牌,以高品質、多樣化路徑打開大灣區市場。
全縣1986條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
近年來,陽山大力推進縣城擴容提質工程,先后建成了科技圖書館、江濱路、江濱公園、韓愈文化公園等一批市政公共設施;城東新區初具雛形,縣城面積由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不足10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20多平方公里。
余國平表示,陽山城鄉面貌已煥然一新。全縣建成高速公路80公里、國省道469公里、農村公路3306公里,其中,2017—2018年間完成農村公路硬底化工程141公里,農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寬316公里,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全市首批40臺純電動公交車落戶陽山,城鄉公共配套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各鄉鎮正大力實施鎮街整治提升工程,成立了鄉鎮行政綜合執法隊伍,加大“六亂”整治力度。全縣1986條自然村已完成農村人居環境“三清三拆三整治”,598條村莊建成“整潔村”檔次以上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整潔優美。
推進強鎮改革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有記者提問,陽山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方面開展了哪些嘗試,成效如何?
余國平回應稱,對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這個主題,陽山從去年年底就開始思考謀劃,出臺了《陽山縣推進強鎮改革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工作方案(試行)》及系列配套方案。明晰了以“縣城擴容提質、鎮街整治提升、美麗鄉村美麗田園建設”三駕馬車為動力,以強鎮改革為抓手,著力構建“城有鄉有、錢往鄉投、人往鄉游、物往城流、居往城留”的發展格局,將陽山打造成為全市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思路和目標。
在深入實施強鎮改革方面,將以陽城、杜步、七拱為先導區,圍繞“配強、放權、搞活、做旺”要求,用3年的時間,在兩個類別“1+3”[第一類“1+3”即交通(道路、公交、供電、通信)+教育、醫療、文化;第二類“1+3”即城鎮建設(縣城擴容提質、鎮街整治提升)+綠色產業、美麗村莊、美麗田園]方面完成建設或有明顯提升,激活鄉鎮發展內生動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目前,縣委、縣政府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實行實體化運作。”余國平鼓勵各鄉鎮根據自身實際大膽探索,進一步激活鄉鎮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