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力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快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市醫保局出臺了一系列特殊醫保政策,因應疫情防控形勢和清遠地區實際精準施策,打好醫療保障組合拳,為徹底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創新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
(一)“兩個確保”“五個全部”,保障“全覆蓋”、費用“零負擔”。
疫情期間,我市迅速出臺并執行好國家、省、市的13項疫情防控政策。對于確診和疑似患者全部實行先救治、后結算,實現“兩個確保”: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確保收治醫療機構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保障項目、范圍不斷擴大,全面覆蓋參保患者,有針對性免除醫保目錄、支付限額、用藥量等限制性條款,做到“五個全部”:全部醫療費用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沒有目錄限制;全部疾病費用包括治療基礎病、合并癥、并發癥、其他疾病中感染等費用、全部治療過程費用(包括初診和和定點救治醫院的門急診、留觀、住院費用),全部醫療機構費用均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全部醫療費用與醫療機構按項目付費并單列結算,實現參保人“零負擔”。
(二)迅速劃撥1000萬元專項周轉金,全力保障疫情醫療救治費用。
為了確保醫療機構不擔心預算限制,能放心收治,在疫情特殊時期,醫保部門及時調整定點收治醫療機構的總額預算指標,對相關醫療費用單列預算,不占用當年總額預算指標。為緩解墊資壓力,1月23日及時向定點救治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預撥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項周轉金1000萬元,為該院全省率先實現新冠肺炎病例清零提供了資金保障。
(三)出臺清遠特色醫保政策組合拳,涵蓋門診、篩查、費用預付等方面。
一是疫情期間放開了普通門診選點,不限次數,方便群眾就近就醫。
二是針對非新冠肺炎的普通發熱患者,我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特殊政策,因發熱門診收治條件限制或參保人病情需要到非選點醫療機構門診就診的,可向選定普通門診醫療機構申請按定點門診待遇(政策范圍內55%)報銷,確保就醫不受影響,待遇不降低。
三是19家指定發熱門診月度預付額提高到100%。2月份起對全市19家協議服務醫療機構的指定發熱門診增加月度結算預撥金,醫療機構月度預付額提高到100%。
二、三項綜合政策,持續減輕企業負擔,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我市綜合運用減半征收、降低費率、延期繳納免收滯納金三項政策,以更直接的舉措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對于企業渡過難關,減少人工成本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一是減半征收職工醫保費。3月9日出臺職工醫保階段性減征政策,2020年2月至2020年6月減半征收,企業繳費費率為3.25%,預計減負2.02億元,二是階段性降低職工醫保費率。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降低繳費費率為6%,預計減負0.62億元。三是實施疫情期間延繳政策。對因受疫情影響無法按時繳納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費用的,允許企業延期至疫情解除后三個月內補辦補繳,并免收滯納金,不影響參保人員享受待遇。
三、優化流程,依托互聯網+,進一步方便企業和群眾辦理醫保業務
(一)開展醫保經辦“五個辦”。
為減少人員聚集帶來的感染風險,積極協調醫保經辦部門大力優化醫保辦事流程和方式。對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機構建立綠色通道,縮短辦理時間,確保“及時辦”;放寬醫療保障業務辦理時限,做到非緊急事項“延期辦”;加強經辦場所消毒防護,讓群眾和醫保工作人員“放心辦”;配合衛生健康部門實施長處方政策,減少慢性病患者去醫院次數,實現“便民辦”;通過微信、粵省事、互聯網、電話、郵寄、自助終端機等非接觸方式,推進醫保業務“不見面辦”,繼續釋放“互聯網+”醫療的潛力,方便群眾遠程高效就醫問診。依托移動、聯通、電信向380多萬參保人發送溫馨提示短信,倡議參保人“不見面辦”,并宣傳了確認疑似及確診等新冠肺炎患者醫療費用全額報銷等醫保政策。
(二)“三個支持”措施 進一步保障和方便門診慢性病患者就醫用藥。
一是實施“長處方”報銷政策,支持參保患者長期用藥需求。支持醫療機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單次處方用藥量,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經診治醫院醫生評估后,支持將處方用藥量放寬至3個月,保障參保患者長期用藥需求,以減少因人員流動造成疫情傳播的安全風險。二是支持參保人享受“互聯網+”慢性病醫療服務。三是鼓勵定點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